时间:2025-08-29 10:10:47 作者:zz 来源:互联网
跨境贸易,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成为新痛点。近期,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一家做陶瓷贸易的跨境电商已经示警。因第三方代理机构涉嫌伪造律师签名、编造虚假使用证据等违规操作,这家电商的海外注册商标,正面临被美国专利商标局撤销的风险。无独有偶,另一家出口轻工制品的跨境电商,也正陷入同样的商业风险。
对于跨境电商而言,这种后果无法承受。若商标被撤销,其在亚马逊平台的品牌备案及相关权益将全部失效,这不仅影响商家的品牌推广和营销,更意味着其失去了市场“通行证”和“护身符”。
两家电商的“商标危机”,折射出跨境电商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普遍困境。
首先,是代理机构“埋雷”。部分海外代理机构资质存疑,信用缺失,为了获取不法利益,甚至伪造文件,虚假承诺,导致企业注册商标被撤销或申请的专利失效。其次,是信息壁垒难破。企业对目标国法律规则和审查程序不熟悉,风险预判不足,缺乏有效应对。最后,是维权成本太高。跨国诉讼周期长、费用高,中小企业一旦陷入海外知产纠纷,往往知难而退。
在这两个案例中,政企协同响应、专业干预,成为破局的关键。
博山区市场监管部门在接到国家平台监测预警后,立刻成立专家组对企业全程指导,通过“重新申请+项目细化”方式,帮助企业在美国提交新的商标注册申请,并获得商标受理通知书。企业抢在原商标被撤销前,在亚马逊平台进行新的商标备案,完成新旧商标的无缝切换。目前,两家电商在亚马逊平台店铺均可正常运营。
警情解除,但隐患仍在。对于跨境电商而言,预防海外侵权,需全链条防控,筑牢知识产权保护的“护城河”。
第一,布局前置化。根据业务规划,提前在目标市场完成商标、专利注册,避免“裸奔”出海。
第二,规则本土化。深入研究当地知识产权法律,动态跟踪政策变化,如欧盟近期推出的商标异议程序改革。
第三,管理精细化。严选合规代理机构,定期审核合作方资质,并对研发、销售团队开展专项培训。第四,监测常态化。借助专业工具或第三方服务,实时监控竞品动态和商标抢注行为,例如,通过WIPO全球品牌数据库进行检索。
从“被动救火”到“主动防御”,跨境电商的知识产权保护需要迭代升级。随着RCEP等国际协定中知识产权条款的落地,跨境电商唯有补好知识产权保护这一课,方能在全球化竞争中走得更远。
电话:--
加我微信,一对一专属咨询